多元文化 融通丝路民心
2017-09-20  来源: 人民日报

多元文化 融通丝路民心

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吉狄马加

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所有的发展都必须要用面向世界的思维来思考和决策,才能在面向未来时占有先机。

作家的国际视野与深层次的国际文化交流,这个话题对当下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很有现实针对性。广阔的国际视野,应该是每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诗人都应有的素质和胸怀。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的文化,当然包括文学,从来都不是在孤立和封闭中发展的。所以,如何保持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作家个体的角度,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

此外,今天的国际交流应该是深层次的。一方面,国家相关文化机构要做好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还应该进行高水平的文化交流,使外界通过认识我们的精神产品,了解中华民族美好的心灵。当然,深度交流总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尤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我们与外界的交流除了存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外,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抱着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良好心态,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对话总是能展开的。

以媒体合作促民心相通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丹 增

中国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美好前景,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然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国家与人民,怎么才能实现民心相通?

理念和文化的相互认同是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新闻媒体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心相通之桥,要靠各国媒体共同架设,所谓“民心通不通,全赖媒体功”。根据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沿线国家和人民对“一带一路”的推进和落实能不能理解、认可和支持,首先要看各国媒体是否理解、认可和支持,各国媒体呈现什么样的“一带一路”。各国人民面前就是什么样的“一带一路”。媒体呈现的是一个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共同繁荣的图景,那么“一带一路”的拟态环境就“好得很”;反之,媒体如果呈现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等子虚乌有之辞,那么拟态环境就会“糟得很”。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处于先导者的地位。各国媒体间的合作成效如何,将是“一带一路”倡议成败的关键。没有媒体合作的先行一步,就不可能有“一带一路”的成功合作。

共享丝路遗产 共建丝路文明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宋新潮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德国人最初提出来的,但是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比如,丝绸之路最大的价值应该是文化上的交流;丝绸之路是沿线各民族和国家共同创造的,等等。

有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话,推动文化的多样化、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地区的和平。2007年,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5个国家,联合建立了协调委员会,总结出丝绸之路应该是一个廊道的概念,并以此进行申遗。除了已经申请的长安、天山廊道之外,中国还有12条廊道需要我们不断地恢复,包括南亚廊道,南方丝绸之路等。

四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正是“一带一路”的古代文明之路的集中体现。将这些珍贵的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第一,丝绸之路的申遗实施是“一带一路”最为重要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同样也是深化民心相通、民心相融的僀³键所在;第二,丝绸之路申遗也是在国际规则框架下加强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平台;第三,丝绸之路的保护及价值,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个地区的历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文明交流;第四,丝绸之路的跨国联合申遗,有助于让文化遗产促进地区和经济发展。

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去往全世界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阿 来

河西走廊是一个大课堂,在这里可以学习地理、学习历史。丝绸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还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就以敦煌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风格的流变显示的正是中华文化开放的姿态与融汇的能力。

汉唐时代开放进取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历了大面积的衰退。同样是长城,汉代开始的进取之势就变成明代的据守;同样是长城上的关隘,阳关、玉门关是为了让自己出去,也为了让别人进来,而修筑嘉峪关,就既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去,也不允许别人进来了,丝绸之路也因此渐渐被荒草与黄沙掩埋。物质交流的断绝导致了文化交流的断绝,“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这样的诗句也正是对进取之心丧失的悲悼。

今天,我们有幸置身于一个伟大开放的时代,一个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于我而言,河西走廊正好成为我们温习那伟大遥远的汉唐精神的课堂。这些地方,张骞走过,玄奘走过,鸠摩罗什走过,马可·波罗走过,商队走过,戍卒走过,使节走过。今天,公路和铁路沿着古驿道无限延伸,以现代的方式,速度飞快,动能十足。“一带一路”生机勃发,商贸与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超汉唐。今天的中国人,正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去往全世界,真正的全世界。

让中国电影更自信更开放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 任仲伦

电影本质上不是一种区域性产业,而是一种全球性产业,交流、交往、交易是它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也由此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全球地位。每年生产约800部电影,全国票房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银幕数量全球第一……尤其是今年暑期,《战狼Ⅱ》以近57亿元的票房、1.5亿的观影人次,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的实施,在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同时,也将深刻影响世界电影格局。“一带一路”国家中不乏发展中的电影大国,我们只要携手共进,必将形成世界电影的新兴力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是具有独特魅力的。2014年以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了三届,沿线国家和地区近2000部中外影片参评参展。今年在中国举行的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也取得成功。2017年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主题成为其最大亮点,收到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影片多达1016部。而上海电影集团作为中国重要的电影产业集团,多年来秉承“开放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担当文化桥梁”的实践理念,力求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发展过程中,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电影的协同合作中有所作为,争取更大发展。

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 王 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赋予了丝绸之路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出版企业,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际行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数千年来,丝绸之路一直是加深亚欧各国人民与中国友好往来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上,文化彰显了巨大的凝聚力。国家使命、文化担当、大众传播,都要求我们出版“一带一路”的中版好书,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在“一带一路”引起共鸣,让中国故事在“一带一路”深入人心。

三年多来,我们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暨“一带一路”出版论坛;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若干国际编辑部,希望借此同国内外出版传媒界的朋友们通力合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出版物,开展各个层面、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它们既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共建美好明天的忠实记录,也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心灵相通的桥梁与纽带。

在交流发展中推动汉语传播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抗抗

丝路的源起、承继、成熟,是不同民族交换经济成果的贸易史,也是异质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曾经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丝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

全世界所有的文字系统几乎全都是拼音文字,唯有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字义千古不变,但重新组合之后就可以产生出新的词汇。汉语文学的创新表达,除了新颖的故事构思、新型的人物塑造之外,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语词的更新。古老的汉字通过语词的重组,淘汰业已消亡的旧词,不断激活汉语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热词,例如“给力”“雷人”“众筹”“颜值”“爆棚”“创客”等,有些来自港台日韩语等外来渠道,有些属于中国本土民众自创的社会方言、民间语文。现代信息社会的跨地域、跨时空属性,决定了互联网传播的快速便捷。不同民族的语言需要互相学习、借鉴,更需要深层沟通和相互理解。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正是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成为今天丝路译介传播汉语的新课题。

以世界观民族 以现代扬传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徐 里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条文脉,整合沟通了人类自“轴心时代”始形成的精神文化之源。“一带一路”倡议在时间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沟通内外,穿越不同地域、多个国家、多种民族、多维文化。跨越性的特点,决定了丝绸之路承载着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无限拓展的创作空间。如何处理好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何进一步增强不同地缘艺术的交流互鉴,值得我们深思。

在国际化的时代,彰显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十分必要,但反映中国精神的艺术创作不应只是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与符号特征,而更应是一种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新文化价值体系,是充分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清理和创造性继承,以实现民族文化精神的挺立和民族文化精髓的彰显。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而优秀作品的涌现,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今中国的美术家,要有“走出去”的觉悟、“融进去”的情怀、“沉下来”的恒心,以世界观民族,以现代扬传统,尤其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用美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辉煌和文化自信。

科学理性地对待文化交流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于殿利

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丝绸之路不仅在经济方面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互通有无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人类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直通人们的心灵,敞开心扉是人类愿意把命运连结在一起的重要前提。

在当今全球互通的新时代,人类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让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做出独特和更为重要的贡献,让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和文化为人类所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终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独特性,有理由让世人相信,中华民族能够担当起这个伟大责任。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大方向的指引下,出版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沟通不同民族的心灵,提供人类共同发展之道。“一带一路”也要求我们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出发,本着求同存异、追求最大共识度、平等、尊重的态度,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出版、对待文化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现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